痔瘡
病因:
(1)時常便秘,糞便停留在肛管以及直腸,易造成肛門靜腺膨大,〝痔〞因而產生。大腸黏液分泌不足,糞便太硬摩擦肛門〝痔〞的部位,變易生成痔瘡。
(2)便秘習慣養成,時常使用灌腸,久而久之…痔瘡也會形成。
(3)形成〝便秘〞的原因:(Ⅰ)因職業上的關係,例如:久站或久坐延誤排便時間,久而久之…便秘就會形成。(Ⅱ)飲酒過量,往往造成食量過少,導致便秘形成。(Ⅲ)肝臟硬化,需要蛋白質來產生肝細胞,若體內蛋白質不足,大腸分泌黏液量就不夠,造成糞便粗糙,排便困難,加上肛管靜線叢充血,容易造成痔瘡肥大疼痛以及出血。
本診所治療方式:
1.內服藥物治療
2.外用藥物治療
3.注射藥物治療
4.手術藥物治療
解剖學位置與分類
消化道是由口開始,經由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至肛門為止。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肛門是消化道的末端。
大腸可分為盲腸、結腸、直腸三部份。一般人所熟悉的病名「盲腸炎」並不是切除盲腸,而是切除發炎的「闌尾」,它位在盲腸與迴腸的旁邊。
結腸又細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乙狀結腸的下部與直腸相連,而乙狀結腸的下部是彎向左側,因為此種解剖學上的位置關係,在便秘灌腸時,病人的身體最好向左側臥,在處於這種姿勢下,可幫助灌腸 地心吸力將水從直腸進入乙狀結腸的曲部。
大腸的最後段落為直腸,大約20公分長。直腸的最後一英吋(約為2.54公分)叫做肛管,它的黏膜層排列成許多垂直的縐摺,稱為直腸柱,每一直腸柱含有一條動腺及一條靜腺。「痔」都是因肛管內靜腺膨大的結果。肛管體外的開口為肛門,由兩個括約肌把守著,靠內的一個為平滑肌,而靠外的一個括約肌為橫紋肌。
使用肛門鏡觀察所看到的齒狀線即是直腸柱的部份。
分類:1.發生在齒狀線以上的痔瘡稱為「內痔」
2.發生在齒狀線以下的痔瘡稱為「外痔」
排便
生理學:
(1) 小腸吸收被消化的食物所剩的終產物,送入大腸內。其終產物被吸收水分,另外大腸分泌含有重碳酸根離子的黏液,一方面保護長壁免於受到糞便等物質的摩擦,而使大腸內表面剝落;另一方面可使糞便的顆粒性殘渣黏合在一起。不但糞便不會摩損大腸內黏膜,而且保護腸道不受糞便內所含的大量細菌毒素所傷害。
(2) 糞便儲存並夠直接刺激大腸內膜的黏膜細胞而分泌更多的黏液,另外伴隨腸的蠕動 增加,因而產生排便的現象。
(3) 某種嚴重的情緒困擾,會導致副交感神經的極大刺激,引起大腸並分泌大量的黏液,造成此人可能每分鐘就有一次排便。而排出的糞便,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幾乎沒有糞便物質,大部分都是粘液。
(4) 細菌性腸炎發生在大腸的某ㄧ段落,此種嚴重的刺激引起大腸內膜大量釋出水分與電解質以及黏稠的鹼性黏液。這些物質有助於稀釋刺激物質,並引起快連的蠕動而將糞便經肛門推進,結果是導致腹瀉。雖然流失大量水和電解質:畢竟腹瀉總是跟原生病症在體內可能造成的傷害更容易復原。
(5) 黏液是由水、電解質和數種醣蛋白所組合而成的濃稠分泌物。
(Ⅰ)黏液具有黏附性質,使糞便的顆粒黏合在一起。
(Ⅱ)黏液可覆蓋消化道管壁,防止食物顆粒與管壁直接接觸。
(Ⅲ)黏液為良好的潤滑劑,可讓食物或糞便顆粒輕易地在管道中滑動。
(Ⅳ)黏液對腸胃道內的酶具有抵抗作用,亦即不容易被消化酶所消化。
(Ⅴ)黏液的酶蛋白兼具酸鹼兩性,可以中和少量的酸或鹼;另外黏液含有適量的重碳酸根離子,可中和酸。
病理學:
(1) 沒有固定的排便時間(生理時鐘)。
(2) 三餐食量太少,採用精緻食品,不攝食蔬菜及粗糙食物,甚至不吃含動物蛋白的食物。
(3) 以坐姿工作,時間超逾3小時以上,鮮少適量運動。
(4) 水與電解質飲用太少,時常喝精緻水或蒸餾水也是原因之一。
(5) 時常熬夜或睡眠不足也是便秘原因。
痔瘡衛教:
1. 養成每日排便,訓練於每日固定時段排便。
2. 攝取富含纖維之食物,可增進腸壁並協取排便。每日攝取水分至少1500 c.c,避免糞便太乾燥,不易排出。
3. 每日必須攝取少量肥肉,增進糞便潤滑(因為肥肉不易被消化吸收,不被吸收的飽和油脂來到大腸,可幫助糞便潤滑。)
4. 每日必須攝取一顆蛋,不必擔心蛋的膽固醇(蛋的膽固醇是高密度膽固醇居多,對人體有幫助。)理由之一是蛋富含蛋白質,可 大腸分泌黏液,黏液可粘合糞便內顆粒,防止 大腸內壁,黏液附上大腸內壁,可幫忙糞便潤滑通過肛管,順利排出肛門。
5. 每日排便後,應清洗肛門,若有痔瘡時,當天要記住塞入藥物,同時治療。
6. 避免久坐、久站及久蹲。
諮詢電話: (02)2375-1521